肉牛养殖实用技术推介第8项|舍饲牦牛高效养殖营养调控技术
日期: 2025-10-10 11:18:34|点击: 38|分享到:

牦牛因适应高寒缺氧环境,是高原地区重要的畜牧养殖品种。传统自然放牧模式下,牦牛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养殖效益受限。本技术构建了“传统放牧+阶段性舍饲育肥”模式,通过营养调控和科学饲养,实现短期高效增重。该技术已在青海省多个牦牛养殖基地示范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技术目标

 

 

 

通过应用舍饲牦牛高效养殖技术,实现高原牧区放牧架子牦牛快速育肥,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技术要点

 

 

 

1

 架子牛选择

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型发育正常、年龄在3岁左右(36—48月龄)的放牧牦牛。优先挑选采食积极、性情温驯、背腰平直、胸宽深、无疾病与外伤的个体。

 

2

饲养管理

第一阶段(进场1—15天,过渡期):这一阶段引导牦牛逐步适应舍饲环境和全混合日粮饲喂。进场第1天全部饲喂优质粗饲料,喂量控制在牦牛体重的1%,限制饮水量;第2—3天以后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饲喂量,自由饮水;第5—7以后自由采食优质粗饲料;第8—15天逐步添加青贮饲料和精饲料,精饲料比例由35%逐步提高到65%,日粮代谢能9.5兆焦/千克,粗蛋白含量14%。

 

第二阶段(进场16—90天,育肥前期):牦牛适应新的日粮和养殖环境后,进入育肥前期。此阶段是骨骼和肌肉补偿生长的重要时期,需逐步提高日粮营养水平以促进增重和体格发育。以干物质计,日粮精粗比为65:35,代谢能10.6兆焦/千克,粗蛋白含量为14%。

 

第三阶段(进场91天—出栏,育肥后期):此阶段为期约3个月,是脂肪沉积和肉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进一步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显著增加胴体重,改善脂肪沉积和牛肉品质,以达到最佳出栏标准。以干物质计,日粮精粗比为65:35,代谢能11.1兆焦/千克,粗蛋白含量为12%。

 

3

出栏标准

牦牛出现以下特征时即可出栏:皮肤褶皱少,体膘丰满,看不到明显的骨骼外露;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到正常采食量的1/3或为体重1.5%,活动愿意降低;臀部丰满,尾根两侧明显隆起;前胸突出且圆大;后背平展,颈部粗壮,驼峰凸起即可出栏。

 

 

                                            

实践效果

 

 

 

本技术在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北州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海南州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牦牛养殖基地示范应用。生产数据显示,应用本技术可有效提高牦牛生长性能,育肥期日增重可达到0.8公斤以上,总增重约150公斤,牦牛盈利能力头均提高15%以上。全混合日粮参考配方及营养指标见下表。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