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信息服务中心
    • 进口饲料登记新办
    • 进口饲料登记变更
    • 进口饲料登记续展
    • 进口饲料产品评估
    • 宠物食品标签预审核
    • 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行业动态
  • 客户展示
  • 国际合作
    • FAMI-QS 认证
    • GMP+认证
    • BRC 全球食品安全标准
    • IFS 国际食品标准
    • KOF-K Kosher认证
    • HALAL 认证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行业动态
News notification
中丹养猪合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遇上丹麦领先的生猪养殖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中国与丹麦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依托双方显著的互补优势,逐步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可持续伙伴关系。

从数据上看,丹麦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种猪来源地之一。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及海关统计,2022年丹麦种猪占中国进口种猪总量的比例超过40%。另据丹麦农业与食品委员会的报告,2023年丹麦向中国出口猪肉21万吨,体现出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紧密纽带。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强劲的贸易往来,更是资源协同与能力互补的直观体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中国约占世界猪肉总消费量的45%,并始终致力于推进农业的高效化与绿色转型。丹麦虽国土面积有限,却凭借“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SPF(无特定病原)种猪育种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成为全球养猪业的技术高地。双方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技术引进或产品贸易,拓展至联合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市场开拓的全产业链维度。

在技术合作方面,丹麦的基因选育技术和精准养殖方案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丹麦种猪公司丹育(DanBred)已与多家国内大型养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推动生产指标的提升。根据中国本土企业牧原股份2023年年报,该公司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已超过29,不断逼近国际先进标准。同时,自动化饲喂、环境控制等技术的应用,也使许多示范养殖场将育肥周期控制在160天至170天。

物流与市场融合同样成效显著。依托中欧班列,丹麦猪肉输华的运输时间较海运大大缩短,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时效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企业和饲料加工厂也成功引入了丹麦的乳清蛋白等副产品,实现了两国供应链资源的双向互补与畅通。2024年4月,两国续签《关于生猪养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将在育种、饲料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加强制度性合作,标志着中丹农业合作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在绿色农业方面理念相通。丹麦的“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了畜禽粪污近乎百分之百的资源化利用,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所倡导的绿色、低碳方向高度契合。丹麦官方数据显示,其生猪群沙门氏菌血清阳性率长期控制在1%以下,部分年份甚至低于0.5%,为行业树立了生物安全标杆。在“同一健康”理念框架下,两国未来有望进一步共建食品安全与质量认证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尽管中丹养猪合作仍面临诸如种猪适应性改良、饲料价格波动应对和技术推广均衡化等挑战,但这些议题也在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协作。从联合研发、人才培训到数据共享与金融支持,两国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多维度、可持续的产业链共同体。

丹麦农业与食品委员会主席埃里克·延森表示:“中国市场的深度与丹麦技术的精度结合,正在重塑全球农业价值链。”中丹养猪合作不仅推动了两国农牧业现代化,更体现了双方在食品安全、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领域的共同愿景。

 
上一: 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制备牛羊在内蒙古问世
下一: 农业农村部第958号公告发布,进口宠物药集中获批,中国宠物医疗市场迎来品质升级新机遇

010-65912606

feed@feed-china.cn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北路55号中欧中心

版权所有 ©北京华认信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